春节前后相关媒体在对农村超市暗访时发现,不少农村超市公开出售“山寨名牌”食品,而且现象较为普遍。如双汇火腿肠变成了“欢汇火腿肠”,营养快线变成了“营养专线”,脉动变成“脉劫”,特仑苏成了“特仑特”,大白兔奶糖变成了“太白兔奶糖”,旺仔牛奶糖变成了“旺牛牛奶糖”……各式各样的山寨产品,让人“大开眼界”“眼花缭乱”。
为何“山寨名牌”热衷于农村市场?一是成本低、利润高,经营者为了降低进货成本,获得更高利润而进货。二是监管触角鲜有触及,存在监管不力问题。有不少地方管理部门采取了颇为暧昧的态度,对山寨产品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三是偏远乡村农民鉴别识假能力有限,稍不认真就识别不出假冒名牌食品。四是有些人明知道是山寨食品,但因价格便宜仍然购买。这使得农村成为“山寨名牌”的重灾区,使得农村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山寨货泛滥的法外之地。
农村“山寨名牌”食品的泛滥,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,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经营。有关职能部门针对此现象要主动作为,要在态度上进行转变,对农村山寨产品的查处打击要放在与城市同等重要的地位,同等对待,不能以“人手不足,设备不够,调查难、取证难”等为借口,放弃监管或不愿监管。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,相关部门不妨联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,帮助农民提高辨别能力、维权意识,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“山寨名牌”产品的安全隐患和危害,不要去购买。